理性、中立和客观

我们经常看到对理性、中立、客观这三个词,也就是「理中客」。有人批判它,说理中客是虚伪的,但我却不这么认为。当然,这种不同本质上是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导致的。很多人觉得理中客不好,倒不一定是这一组词不好,而是不认同这组词被用来指代的一些行为。但理中客也不应该被全盘否定,我在这里想说说我对于这组词的理解,以及这组词里面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启发的意义。

首先来讲「理性」。在之前一篇文章《理性和感性》中已经提到了:作为一组相对的词,理性和感性想要描述的是「获取信息时对自身原有信息的使用情况」。当我们使用较少的自身原有信息,我们就称其为「理性」。但是在谈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时,理性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又扩展出一个新的意思。从字面上看,「理」说的就是规律。「理性」强调的就是规律。在交流时,规律和逻辑与感情等不同,规律是最容易被他人理解和认同的,因而可以促进人们的沟通和交流。这自然是较少利用自身的原有信息导致的结果。有些人觉得理性不好,因为它代表的是麻木不仁。但实际上,我们自然而然的感情流露不应该被压抑,真正的理性不是压抑自己的感情,而是在深刻地体会自己的感情的基础上把它当作一种现象,去尝试解释感情是怎样产生的。这样才不至于使我们在强烈的感情冲击下,把他人置于与自己对立的位置。

其次是「中立」。中立被有些人所谴责,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弱势和强势的冲突之间,旁观者有义务为弱势者发声,否则就是在纵容不公,等于是压迫的帮凶。且不说压迫是否应该归因到旁观者的态度,中立所强调的也不应该是坐视不管、无动于衷。中立来源于对人的局限性的认同。人的局限性指的是我们在为事物的性质分类时(例如好与坏),所自然造成的错误与偏见。无论是事物还是事物的性质乃至一切的概念,都不应该不假思索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。中立所强调的是让一个事物的性质回归到其本身,并不加偏见地讨论。在此基础上,中立在交流中的意思就是不站队,不以人与人的对立取代观点与观点的对立。而是去尝试细化、消解观点与观点的对立。

最后说「客观」。主观和客观也是一组相对的词。从字面上看,「观」就是视角。客观也就是尝试以除自己之外的视角分析事物。有人指出这根本上就是一个悖论,任何观察都不能脱离观察者而存在,而必定会受到观察者的影响。这是正确的,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宣称自己是绝对客观的。真正的客观不是逃避自己、不承认自己的立场。而是通过理解和感受,尝试将他人的立场融入到自己的立场之中。有些人说:「任何行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欲求,所以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」。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。但我认为,我们的欲求应该是将冲突和矛盾分解、细化、归纳,并时刻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。

看到这里,我相信有些读者肯定要说本文有偷换概念的嫌疑了。但是实际上不如说本文是「正大光明」地换走了概念。如果读者能够理解上面所讲述的概念的核心价值,并应用于沟通之中,那么本文的目的便达到了。如果对于这些概念有不同的理解,欢迎讨论。

Related posts: